案情简介
2016年4月12日,曹家老小站在**中医院产房外,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却不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对他们及这个新生命是多么大的打击。11:05分,孩子出生了,但是医生告知家属,孩子的左上肢无肌张力,需要恢复几天,不是什么大毛病。三天过去了,依旧没有好转,医生依旧是让等等看,家属心里却是没有谱了,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于是转院到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被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左)”,需要做神经移植手术,手术后视恢复情况需要5-10年的专业康复锻炼。家属按照该医院的安排进行了手术,手术很成功,接下来就是为孩子进行康复锻炼。同时对孩子臂丛神经损伤的原因产生了怀疑并开始寻求律师的帮助。
维权无门,律师助一臂之力
何为臂丛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是支配上肢的主要神经,可分为根、干、束3段,各段均有分枝支配相应的肌肉。臂丛神经行经锁骨与第一肋之间时被胸锁筋膜固定在肋骨上,然后在肱骨喙突下经过,当外力使第一肋骨喙突间的距离加宽时,臂丛神经受强力牵拉而损伤。分娩时引起损伤的原因主要为头位分娩的肩难产、胎方位判断错误;臂位分娩时手法不正或后出头娩出困难、强力牵拉胎肩颈部。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的部位而异,以上于麻痹最多见,典型表现为:患肢松弛悬重于体侧,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动。
造成臂丛神经损伤的原因有多种,本案是因产妇自身原因还是医院操作不当发生的医疗损害?家属找到我们时,通过部分住院病案及家属的陈述分析,认为医院产前检查不到位,产妇分娩过程中操作不当发生肩难产,没有规范处理等导致本案损害后果的发生,建议诉讼。
侵权责任程度之认定
律师在医疗纠纷案件中,不仅应对诉讼程序熟悉掌握,对医学知识亦应全面了解。本案诉讼中,经法院委托,山东大舜司法鉴定所出具鉴定意见:**中医院存在过错,与孩子臂丛神经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认定为主要责任的依据与我方在鉴定陈述会中提出的要点不谋而合。1.产前检查不到位:胎儿体重较大,是否评估为巨大儿,能否进行顺产,何种情形下应当转为剖宫产;2.分娩过程中操作不当:因胎儿体重大,不易分娩,医生在牵拉胎儿肩部时用力过大,没有要求产妇积极配合;3.在孩子出生后没有及时诊断及转院,延误治疗。
患儿年幼,能否评定伤残等级
本案责任认定后,我方依法提出伤残鉴定,鉴于患儿不到一周岁,**医院认为不应当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并提出书面申请中止鉴定。作为患方代理人,我们据理力争,向法院提交多份鉴定意见、判决书作为参考,及鉴定标准中对能否进行伤残鉴定的规定:评残时机并不等同于治疗终结,稳定即可。最终法院委托鉴定,鉴定为五级伤残。维权之路虽艰难,至此,我方见到了胜利的曙光。下一步确定诉求,让医院对其错误付出代价。
漫漫维权路,终获近40万赔偿
一、两份鉴定意见书无疑是本案中最有力的证据,证实**中医院存在医疗过错,与患儿五级伤残等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中医院对此不认可,并提出重新鉴定。但是在法律程序严谨无误的前提下作出的鉴定意见岂能因一方不认可就允许重新鉴定的,**中医院的重新鉴定不符合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一)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 (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三)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四)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对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鉴定。”
山东高院2011民事会谈纪要规定:“(六)关于重新鉴定的问题 鉴定结论的过多过滥,以鉴代审是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切实解决好鉴定结论过滥、鉴定程序启动随意化的问题,特别对于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或者重复鉴定的,一定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当事人的鉴定申请。”
二、作为律师,应全面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案中,残疾赔偿金仅仅是众多赔偿项目中的一种,如上海医生所说,孩子在手术后还需要做5-10年的专业康复,这部分费用即后续治疗费在此次诉讼中无法确定数额,我们应该在庭审中着重表明对该项费用保留诉权,待实际发生后再主张,为以后诉讼做好铺垫,留足依据。
律师寄语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70后抓住机会再生一娃。一方面,产妇面临着高龄这一高危因素,孕期血糖、血压等情况异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胎儿的发育;另一方面,孕期活动量小,摄入营养过多,导致胎儿重量较大,极易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本案类似问题。为了避免发生纠纷,拼二胎应量力而行,一旦产生纠纷,务必保存好证据,及时聘请专业律师,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地位。
此外,针对类似案件,往往过于关注患儿能否评定伤残以获得残疾赔偿金这一高数额赔偿,却忽略了后续治疗费用,伤残评定是否意味着治疗终结,后续治疗费与残疾赔偿金能否共存???正如本案,本次诉讼患方获得近四十万元的赔偿,但孩子的康复之路才刚刚开始,因康复产生的费用能否得到法院支持,且听下回分析。